auditing-trend

對于財會專業的畢業生來說,四大會計師事務所(以下簡稱“四大”)一直是理想的雇主。系統的專業培訓,穩定的晉升通道,有競爭力的薪資水平,不僅能練就紮實的審計等財務基本功,鍛煉良好的職場溝通能力,積累豐富的從業經驗,還是很好的事業跳板,成爲履歷的重要加分項。

然而事物總有兩面性,“四大”加班多、壓力大、人員流動率高也是衆所周知的普遍現象。據“四大”員工透露,在“四大”工作一年的強度相當于在其它企業工作三年。高強度的工作節奏,讓“四大”每年都會流失不少員工,而這些員工基本集中于在四大工作2至5年內,正是轉行進入産業的最佳時期。

出走“四大”後, 人才有哪些出路?分別面臨怎樣的挑戰?台灣人才在離開“四大”後,主要有以下三大“跳槽”方向:

1. 企業會計崗

會計崗位是很多人才離開“四大”後的一大選擇方向,但選擇這條路並非一帆風順。如果是選擇外企的話,則會面臨外企在台灣會計職位空缺很少的困境,一般3至5位已經非常多了,而每年從“四大”出走的人才太多,大家一起爭奪這幾個空缺職位,競爭很殘酷。

另一方面,雇主也希望尋求能立刻上手的人才,“四大”出來的人之前基本做審計,看報表,沒有會計經驗,如果競爭者中有曾經在産業做會計的人,雇主肯定會優先選擇此類人,這也爲“四大”人謀求會計職位增加了難度。

如何增加求職競爭力呢?在離職前或者離職至再就職這段時間,多加強會計經驗。一般企業都有自己的ERP系統,學會熟悉他們的系統,加強訓練。

如果是選擇台灣本土企業,機會會相對更多些,因爲本土企業每年固定會有職位空缺的配額。進去不難,難的是能待多久。在企業比較龐大的情況下,人才入職後會被分到某個細分崗位,如專門負責應付賬款,或專門負責應收賬款。這樣的話,晉升就會比較難,因爲上面卡位的人太多了。除此之外,人才也很容易因此被定型或限制,除非有輪調機會,否則會漸漸失去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。

因此,這部分人才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,多涉獵其他知識,讓自己時刻跟上市場的發展和企業的要求,避免溫水煮青蛙。

2. 企業財務分析崗

財務分析崗是大部分“四大”出走人才的“第一選擇”,卻是轉型最爲困難的一個方向。和會計崗位一樣,財務分析崗也面臨職位空缺機會少的問題。一家公司可能有兩三個會計,但只有一個做財務分析的員工。

同時,外企通常更傾向于選擇有過“四大”審計經驗並且在産業做過會計的候選人來做財務分析,因爲他們認爲如果人才只有“四大”經驗,會對企業的商業模式了解不深。“‘四大’是外部審計,很難有機會與産業裏不同部門的人一起工作,而財務分析恰恰需要與業務部、行銷部等其他部門合作,需要大量的跨部門交流。”而且,財務分析也需要紮實的會計背景。

大概只有20%左右的人才能直接從“四大”跳到企業財務分析崗。如果真心想做財務分析工作,又沒辦法直接拿到offer,不要好高骛遠,可以先嘗試做會計,再轉做財務分析,曲線救國。而且有些小公司,會計也會兼具部分財務分析的職能,可以借此培養不同的技能。

3. 企業內部稽核崗

內部稽核崗是“四大”人才轉型的第三大方向,也是他們最容易拿到的工作,因爲從外部審計到內部審計,工作內容有相似也有重疊。但是這個方向存在的問題是,外企一般在台灣沒有內部稽核的職位空缺,因爲台灣大部分外資都以買賣爲主,不涉及生産。相對而言,台企會有內部稽核崗,如傳統制造業企業或半導體企業,都有工廠。但是相對外企,他們會對這個崗位很敷衍,會覺得內部稽核崗位是來找自己麻煩的,這是一種概念上的誤區。

另一方面,“四大”人才在轉型時,也會對內部稽核崗有所保留和擔憂,首先,他們覺得在‘四大’做審計,轉型後又做審計,會很無趣。這同樣也是一種概念上的誤解,其實內部稽核不僅包括審計,還涉及其他部分工作。其次,與企業一樣,人才也會認爲內部稽核是不受企業歡迎的職位,其實不然,這一職位對企業很有必要。內部稽核可以防範財務風險,落實企業內部制度,對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具有重要的意義。而且,這一職位需要很強的溝通能力,既有可能面向董事會,也有可能與工廠基層員工交流,有助于人才接觸整個企業的運營,發展更全面的技能。

盡管每一個轉型方向都可能面臨挑戰和困難,但“四大”人才在台灣市場上仍是具有競爭力的一批人,與其他背景人才相比,他們普遍經曆過紮實的訓練,財務邏輯更突出,時間管理能力更強,也更有抗壓精神,能透過事物或數據看到本質。

當然,想要成功轉型,不僅要有紮實的專業基本功,優秀的英語綜合能力也非常必要。在接觸過的“四大”人才中,僅有20%-30%的人才英語能力比較好,在這方面他們仍需加強,以應對求職和未來的工作。

已有超過6萬註冊用戶,加入他們!
立即註冊,即可每周通過郵箱獲取免費職場資訊,開啓職業生涯新高度。

憑藉我們的資源來宣傳你的職位

Advertise Your Role With ReachTalent